張天行《中國青年報》(2015年01月12日02版)
  早晨散步,經常遇到去上學的中小學生,有時在小區,有時在街道邊,他們都行色匆匆,有的還邊走邊吃。有人說,中國的中小學生是比較辛苦的一群人。是這樣的吧,特別是在冬季,他們走在早上上學的路上,天也才剛亮,寒氣襲人。
  中學生可單獨上學去了,低年級的小學生一般多有大人陪送。有些小孩自己背著書包,也有不少是大人把書包提在手上或背著。曾看到同樓的一個小學生拉著行李箱樣的包,我問陪同的父親,上學為什麼要拿這麼大的包,他說裡面裝有電腦之類的。望著他們的背影,我還是感覺有些誇張。
  大人疼愛孩子,書包又沉重,大人把書包拿在自己手上,也就成為街邊比較常見的場景。似乎沒有什麼不妥。
  一位朋友發來介紹日本幼兒園的文章,圖文並存,有下麵一段:
  這是很震動我的一個場景,早晚接送孩子的時候,看到其他日本家長,無論是爸爸媽媽,還是爺爺奶奶,手裡一律空著,而那些少說也有兩三個大包外加書包都由那些“花朵們”肩背手拿著,而且還都跑得飛快。我們呢,自然還是咱國內的傳統,田田空手,我拿包。過了兩天,老師就來和我聊天了:“田田媽,田田在學校可是什麼都自己做啊……”日本人慣於只說半句話,後面的讓你琢磨去。我立刻就明白是在問家裡的情形了,看我還在想,老師就說了“比方說上學時拿包吧”。這就是委婉的提醒。從此就只好讓田田自己拿了。等開家長懇談會時,我和大家說“在中國幼兒園,習慣了家長拿東西”,這回輪到日本媽媽目瞪口獃了,異口同聲地問:“為什麼?”為什麼?是不是因為我們中國人愛孩子更多一點呢?
  看了這裡的介紹,禁不住想,書包放在小孩還是大人的肩上,是一個問題,也許更有一種象徵的意義。前幾天早晨,我有意在北京史家小學一輛接送學生的班車旁駐足觀察,孩子自己背包與家長背包的,大致是對半。如在幼兒園門口看,家長拿包的比率無疑要更高。
  由於多年的計劃生育政策,在大城市,小孩子好像成了“稀有動物”,一個小孩常有多位大人維護,受到格外關註——怕餓著、怕凍著、怕摔著、怕累著……為其背起書包乃至包辦一切事便是很自然的了。曾聽一位朋友講,他上大學時有一個高材生,從小到大竟然從未疊過被子。“家裡只讓他讀書就行,沒有接觸過任何家務,不懂生活。”這聽起來像開玩笑,但類似的事當不在少數。
  小孩子從小到大受到過度的照顧,只要學習好、考出好成績就行,失去很多自己摔打成長的機會。
  還見過這樣的報道,大學新生入學或畢業求職會上,陪同的學生家長忙前忙後,而學生本人則站立一旁無所事事;一些學生畢業找工作,怕苦怕累,寧可在家“啃老”。《紐約時報》曾在頭版報道這樣的奇觀:中國的大學畢業生年紀輕輕不肯“乾臟活兒”,寧願失業,讓快60歲還在建築工地打工的父親接濟其生活。問題表現在學生身上,但不能不說,很多學生家長的教育觀念是有誤區的,他們極可能是把應該孩子背起的書包不假思索地放在自己肩上的那群人。
  天下的父母都愛孩子,卻未必會愛孩子。鄧穎超曾經說:“母親的心總是仁慈的,但是仁慈的心要用得好,如果用不好的話,結果就會適得其反。”過分的關心溺愛,實際上是剝奪了孩子遭受適當挫折、困難和學習愛護別人的權利。這樣的孩子極可能只會享受,不知奉獻;情感世界中高度關註自己,不知體會別人。與海外一些國家和地區比較,不難發現我們的教育觀念還有急待改變的地方。教育不只是為了升學,不只是提高智商,而是為了更好地生活。所以,小孩子學習之外,也無妨練習著乾一點力所能及的家務。
  誰拿書包,好像是不起眼的小事,但又不那麼簡單。為了孩子更好地成長,書包之類還是儘量由他們自己背上吧。轉變教育觀念,無妨從這裡開始。
  在同一篇文章中,與包有關的還有這樣一段:
  我們辦理入園手續的第一天,幼兒園就向我們說明,要準備若干個大大小小的包。書包(統一)、裝毛毯的包、裝餐具的包、餐具盒、裝衣服的包、裝備換衣服的包、裝換下來衣服的包、裝鞋子的包,然後A包多少釐米長,B包多少釐米寬,C包放在D包里,E包放在F包里。我真是徹底崩潰了!搞不懂為什麼日本人要弄出這麼多複雜的名堂出來。有的幼兒園甚至要求所有的包都要媽媽一針一線縫製!經過兩年,我們都對此已經駕輕就熟了,孩子也可以非常有條理的分門別類。我常想,京都人可以對垃圾精細分類處理而不覺其煩,是否和從小所受教育有關。
  看看我們不少地方的垃圾分類還沒有人認真執行,垃圾箱處亂扔亂放,一些規定形同虛設,看來此事也要從小孩子鍛煉起。  (原標題:書包,還是孩子自己背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f52nflds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